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重庆武隆:“科技治水”助推水利发展

2016-12-27 17:37栏目:出行
TAG:

家住武隆县仙女山镇石梁子村的村民王中秀拧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自家水“哗哗”流出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即便长时间不下雨,也再不用起早贪黑去打水了。”前些年,由于当地保水蓄水能力弱,不少村民要么在农舍房顶搭建蓄水池收集雨水,要么就在自家后院建一个小蓄水池,而一到旱季,每家都得到2公里以外的小溪沟挑水,每天3趟,也就能挑200来斤水。现在修建了仙女山镇集中供水厂,村里通了自来水,她家办起了农家乐,每天用水量在2吨以上。
  据悉,“十一五”期间,武隆在水利部的对口帮扶下,在农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2012处,使18.45万农村群众及7个学校1万名师生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未来5年,当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0%以上。

  加大投放力度
  建四级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武隆既是一个富水的地方,也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每年水灾水患较为严重,这是摆在当前的一大难题,压力非常大。武隆县工业的发展、旅游城市的开发,解决工程性缺水、解决人饮问题、灾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的水,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势在必行,这是武隆县当前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自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以来,武隆县相继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动员会、水利改革专题会,出台了《武隆县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作为解决工程性、地质性缺水问题的途径,把农村人饮安全、农田水利灌溉、防洪减灾、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作为兴水利民的具体举措,把“科技治水”作为助推水利发展的手段。
  2012年,武隆县创新探索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县级由工程质量监督站挂帅,乡(镇)级由分管水利工作的副乡(镇)长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在村干部中选一名担任村级质量监督员,受益群众再推选一名做事认真负责的村民担任现场质量义务监督员,严盯质量安全。
  2013年,该县水务局还推出水利工程建设环节推进流程交验制度、行政许可集体会审制度、项目建设全程跟踪审计制度、参建各方信誉等级评价及黑名单制度等等,避免“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年新建11座集中供水厂,除险加固8座病险水库,治理中小河流7.8公里,完成土地坡改梯综合治理6250亩,水系森林绿化6510亩,由于有了一系列工程监管体系,2012年验收的26项工程,质量全都过硬。

  补投入不足短板
  冲刺水利投资62亿元

  武隆在国家水利扶贫十年间,采用攻坚战方式,在大山间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建好了一个个水利工程,打好了水仗,赢取了民生,把贫困地区打造成了富裕乡镇,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但是由于武隆县70%的土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工程性缺水一直是该县建设水源工程的“硬伤”,在农村仍有20万村民不能喝上自来水,农民“致富增收”面临着水的制约。
  在武隆县召开的全县水利工作会议上,武隆县充分认识到,造成水利发展“短板”的关键在于投入不足。为此,确定在“十二五”期间高起点、高标准、高强度攻坚推进水利建设,力争完成水利投资62亿元以上,在全县掀起了新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
  武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认真研究、规划水利蓝图: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骨干水源、城乡供水、防洪保安、农田灌溉、水保生态、水利科技等“六大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全县工程性、地质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57%以上,初步建立河库生态保障体系,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水网结构得到有效保护,基本破解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今后五年,我们将按照‘镇乡有库、村有塘、社有池、户户有水喝’的原则,全面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让20万村民不再担心没水喝。”武隆县水务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