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出“节能”误区
怎样走出“节能”误区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节能,人们想到的仅仅是对能源的直接节约,而忽视了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然,这种思维是简单的线形思维,不符合辩证法。国家对于节能的提倡不是为了节能本身,除了能源紧张的因素之外,更大的考量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而粗放的生产方式是能耗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建筑领域,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80%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而在汽车领域,中国的汽车生产过程中消耗为1.6吨油当量,美国只有0.9吨油当量。
在此之下,如果在能耗既定的情况下追求GDP价值的最大化则不能仅靠节约来实现了,它需要的是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那就是把铺摊子上规模等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获得市场价值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集约型生产。显然,这个问题与自主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企业界注意并引起重视的问题是,节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都必然与相应的生产方式相伴随,它们通过企业特定的生产方式最终转化为产品并通过销售实现市场价值。因此,能耗与产品的最终价值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要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也就产生两种选择,一是在GDP既定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和约束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二是在能源消耗既定的情况下实现GDP的最大化。
第一种节能方式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企业生产中经常出现和存在的长明灯、白昼灯、长待机以及机器设备空转等现象都属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和管理予以减少和杜绝。
企业要在这方面实现节能,应该从制度和文化入手。一方面可以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通过能耗成本核算将能耗标准分解到每个生产过程中,并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进而建立起节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节能。
认识到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于节能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就不会仅仅把狭隘的目光局限于简单的内部节约上,而应该将重点集中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上,如此才能使有限的能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正如开源是最有效的节流一样,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是最有效的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