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立足省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16-12-28 09:05栏目:环保
TAG: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湖南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生态环境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遏制,这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湖南省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表现在林、水、土三个方面。在林的危机方面,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数量不足,森林资源质量呈下降趋势,中幼林、疏残林占绝大部分,整体生态功能已严重退化,每年有5万公顷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5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88种已极为稀少,个别物种已濒临灭绝。在水的危机方面,主要表现为水多、水少和水脏,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1949年以来,湖南省共发生大范围洪灾39次。与此同时,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普遍存在,大面积旱灾每年都有发生,年均受灾面积达433万亩。四水干支流和洞庭湖区水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突出,污染类型多样,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在土的危机方面,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8%,湘中红壤丘陵区、湘西武陵山区水土流失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全省年均土壤侵蚀总量1.7亿吨,相当于损失5.3万公顷耕地表土, 损土的氮、磷、钾数量相当于全省化肥使用量的2.4倍。因水土流失形成的低产田达700多万亩。

  上述省情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立足现实,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措施,尽快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树立全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识。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为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使整个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增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社会文明进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行动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协调好兴利与降弊之间的关系。遵循政府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原则,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努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点抓好土地资源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水利及水土保持4个方面的工作:国土资源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效益;环境保护要着眼于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 中生产生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水利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水土保持要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争取早日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第三,依法治理生态环境。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改变生态环境建设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权代法的状况;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认真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切实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