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经营者感受到“生态压力”主动实施产业
记者从无锡市物价局获悉,通过资源性价格改革、建立环境保护价格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价格杠杆撬动下,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如今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化生产要素,使企业从过去的“要我减排”,变成如今的“我要减排”。
新区的德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再生水回用的企业,它的原料是从海力士、希捷等公司排出的工业废水,而经过生产线处理后的产品,则是水质超过自来水的再生水。如今,德宝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目前日处理工业废水能力已达3万吨,截至2012年底,再生水供水量达每年500万吨以上。德宝公司这样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市场化治污模式。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配合创建节水型城市,我市合理制定了城市再生水价格,其中上门自取为每吨0.1元,管道输送为每吨1.3元,引导市政设施、城市绿化和工业、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目前全市纺织、印染等行业企业再生水回用率达40%—60%。全市73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脱氮脱磷处理、中水回用等工程,目前仅城镇此类再生水回用率已达27%以上。去年新区一家日企购买了再生水用于生产后,年底核算时发现,用水成本节约了46%。目前,签约使用再生水的新区企业逐年增多。
环境成本“明码标价”,让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了“生态压力”主动实施产业转型。我市在八大行业中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使高耗能企业关停并转。2012年,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水泥662万吨、印染1700万米、皮革30万标张、造纸6万吨、钢铁28万吨、蓄电池106万千伏安时;关停“三高两低”企业163家、小化工企业50家,整改“三高两低”企业193家,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无锡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18%,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实施办法》。2011年5月,将排污权有偿使用范围扩大至化学需氧量年排放1吨以上排污单位。2011年7月1日起,对新增污染物的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二氧化硫四项污染物排污权交易。2011年,全市共844家企业、615个项目参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涉及金额5529万元;2012年,全市又新增370家企业、261个项目参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涉及金额22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