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如何让能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16-12-28 09:05栏目:环保
TAG:

研究浙江GDP能耗为什么比较低。使我们感触非常之深,能源短缺和较高的能源价格在浙江催生了一个“智慧型的政府”。

  浙江人均GDP 3400美元,但单位GDP能耗水平却非常低。这与当地政府官员的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也与市场化进程密不可分。浙江全省有134座热电厂,几乎所有的工业开发区都有一座热电厂,担负了全省70%—80%的工业供热,热电厂平均热效率58%,比国家标准高29%,其中许多燃煤热电厂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高达70%,发电煤耗不到300克/kWh。浙江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热电联产,强调能源利用效率而不盲目追求规模效益;鼓励热电厂节能运行,而不强迫他们竞价上网;在煤价高的时候政府直接补贴热电厂,帮助热电厂维持运转,从而降低了地区的能耗水平。

  浙江各级政府并没有在那些不着边际的新能源领域大量投入,而是集中把这些唾手可得的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所有用热的企业必须建在具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工业区内,企业不得建小锅炉,而且严格执行规划。这样不仅保障了企业能耗的降低,也保障了热电厂热负荷的落实,从而降低了热电厂的能耗。一些热电厂由于综合效率提高了,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明显增加。一个67MW的天马热电厂年利润达到1个亿。一些热电厂为了保障利益的长期化,主动降低蒸汽价格,帮助下游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使政府、热电厂和热用户都在节能中获得好处。

  其实浙江经验中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浙江的热电厂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几乎所有的热电厂都是民营的,私人投资者会非常关注能效指标,因为能效就是利润,能效就是金钱,提高能效就意味着多挣钱,效率低了就意味着亏损。在浙江,不仅热电厂是民营的,热用户大部分也是民营企业,大家都会在能源利用效率指标上精打细算,不关心能源成本,产品就会没有竞争力。浙江热电企业的装机规模都不大,而且单机组规模更是非常小,很少有25MW的热电机组,而且大量采用可以利用多种燃料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与某些政府部门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因为在浙江的共识是: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就是好的。许多省市都在强逼拆除小机组,一些地方的企业由于担心机组小了会被政府强令拆除,所以拼命建设大型化的热电厂,大量采用135MW以上的机组,结果由于热用户无法跟上,反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下降。

  浙江在控制能源需求上,也积极采用了市场化的办法,浙江是最早采用阶梯电价机制的省份之一,每户居民月用电量低于30度的0.53元/度;30—150度之间的部分,每度加3分钱,为0.56元/度;月用电量超过150度,每度要加1毛钱,也就是0.63元/度。既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也使收入较高、资源消费较大的群体增加了代价,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节能。

  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走市场化之路,最近中央再次提出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市场化改革,中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