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生产发展与生态恢复和谐共赢

2016-12-28 09:05栏目:环保
TAG:

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之路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脆弱,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占据了总土地面积的48%,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等水土流失区又占了48%。这些年来,我们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之路。”这是在第四届国际生态卫生大会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向记者着重介绍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

  高速发展源于生态建设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辖7旗1区,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151.4万。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资源富集,煤炭、天然气储量在国家占有重要位置。记者两年前曾经到过鄂尔多斯,看到他们为改善由于开采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进行的固沙等生态建设。而今,在当年那些不毛之地上已布满绿色。所到之处,看得出人工种植的痕迹,深为鄂尔多斯人为生态恢复所作的努力而感动。杜梓介绍说,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人均GDP6600美元。财政总收入14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人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在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综合实力跻身第67位;人均GDP居第8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39位,增速居第4位,从而以独特的发展活力、经济竞争力和文化魅力备受外界瞩目。

  而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杜梓指出,为了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态建设思路,鄂尔多斯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的新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国家生态重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养殖;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转移,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坚持不懈地发展林沙产业,逆向拉动生态建设。通过人的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求得生态的自我平衡与自我修复,使得植被覆盖率由25%左右提高到75%以上,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杜梓介绍,全市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工业项目建设中,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几年来,共取缔小水泥、小炼铁、小白灰200多家,关闭小煤矿1000多座。今年,全市集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战,以停产关闭等有力措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回报”的落后产能,终结了传统工业发展路子,有效地改善了大气环境。“十五”以来,累计削减烟粉尘553.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0.8万吨,全市优良天气超过了325天,营造了碧草蓝天的小气候。

  四举措促生态建设

  杜梓认为,环境问题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因而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他指出,全市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大力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在沿黄河等水土资源较好地区,集中发展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牧业,逐步降低农牧业生产对资源的依赖。严把工业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环境污染重的新建项目上马,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污染、高效益产业发展。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环境的主攻方向,切实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是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园林绿化,增大休闲空间,建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城市生活新需求。深入实施和完善瑞典·鄂尔多斯生态卫生城镇示范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牧区沼气工程,努力实现城乡生活污染物零排放,建设环境质量好、人居环境美的生态城市。

  四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市民是推进生态卫生建设的主体。要大力加强市民文明行为、文明素质教育,普及环境文化、文明生活、生态文明新理念,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努力降低生活能源消耗。引导广大市民绿色消费,提倡废弃物利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定点回收,集中处置,回收利用,建设清洁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