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炭集团整合成为主流
随着国内大型煤炭企业近年生产经营数据陆续公布,龙头企业的位次相继排定。根据神华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神华公布的未经审计的2006年公司经营情况,商品煤产量1.366亿吨,煤炭销售量1.711亿吨。而根据同煤集团年度生产例会公布的数字,2006年煤炭产销量1.04亿吨,成为继神华集团之后全国第二个年产销量超亿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是山西省首个煤炭年产销量超亿吨的特大型企业。另一家煤炭大鳄中煤集团公布的经营业绩显示,2006年原煤产量0.9亿吨,煤炭销量1.03亿吨。至此,神华集团、同煤集团两家巨无霸企业煤炭产量已过亿吨大关,加上中煤集团销量过亿吨的企业达到3个,令人鼓舞。
然而从全国来看,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初步统计为23.25亿吨,神华集团、同煤集团、中煤集团排名前三甲的煤炭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4.21%。在2月2日召开的“2007中国能源投资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赵小平还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小煤矿的数量仍然过多,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过低,非法违法生产问题尚未解决。”
目前,全国有各类煤炭企业2.8万余家,平均单产4万多吨,其中相当一部分矿井年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产业集中度低下。即使在产煤大省的山西,现有的生产矿井平均规模也只有16万吨/年,而数量超过3500多座的乡镇小煤矿平均规模仅10万吨/年左右。
内蒙古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处戚在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当前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集中度较低。“由于产业集中度太低,产出过于分散,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行业发展的比较看,煤炭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需求量快速增长的下游产业,从而过低的产业集中度制约了我国煤炭业的发展。”
他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型煤炭企业大多是通过兼并联合以实现企业大型化、集团化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大型煤炭公司通过兼并联合,企业趋于大型化、集团化。大型煤炭公司的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资料显示,2002年与1991年相比,美国最大的20家煤炭公司的产煤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56.7%增加到81.8%,12年提高25.1%。
按照已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要点,我国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鼓励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形成若干个产能亿吨级的企业,鼓励有优势的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一体化经营,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规划提出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构想,到2010年,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达到1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要达到80%左右。同时形成5—6个亿吨级产能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煤炭行业分析师杨立宏说,“在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对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进行了修订,煤炭开发思路由‘新建为主,整合为辅’转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目前在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中,核心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了资源的整合,以同煤集团为例,公司目前已经完成对太原以北动力煤小企业的整合,产量由2003年的5171万吨跃升至2005年的1.06亿吨,成为国内第二家产量过亿吨的煤炭企业。”他强调,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提高集中度以掌握资源与定价权这一内在动因的驱使下,未来大型煤炭集团的资源整合将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