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替代战略的转向
近年,有媒体报道,中国将叫停在建煤化工(主要指“煤制油”)项目和粮食乙醇燃料项目。消息一出,立即遭到国家发改委的澄清,称神华集团的内蒙古煤制油项目将被惟一保留,但同为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家“煤制油”示范项目,兖矿的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及潞安煤矿的16万吨煤制油项目则生死未明。
但笔者就此询问相关企业,得到的答复却令人意外:不知情。而一些其他有意“煤制油”的煤炭企业的回答则更是令人吃惊:我们目前没有接到国家有关方面的正式文件,停建之事还有诸多不可信之处。
的确,企业说的没错,国家是没有下发相关文件。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头脑中的“煤制油”热,却令人相当担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计划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已接近上亿吨,如果按3吨煤制1吨油来算,仅这些潜在的“煤制油”项目一年就要消耗掉3亿吨,几乎与中国排名三甲的煤炭企业年产量的总和相当,这显然是个危险的数字。
更为严重的是,“煤制油”项目耗水量极大,是产油量的10倍,也就是说,转化1吨油需要消耗10吨水。可在我国的煤炭主产区“三北”地区,水恰恰是稀缺资源,一旦大量的水用于“煤制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而且,这与国家致力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和谐社会的初衷也格格不入。
此外,“煤制油”项目投资额高,投资周期很长,加之其产业化工艺技术还不完备,风险不容小视。
尽管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短缺,煤炭资源则相对比较丰富,但这种“以稀缺能源替代稀缺能源”的做法,无异于饮鸠止渴。
粮食乙醇也存在与“煤制油”类似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粮食能自给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再指望拿粮食来满足大规模发展乙醇汽油产业的需要,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此,笔者以为,是到了转变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的时候了。
事实上,日前国务院召开的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国将停止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消耗粮食、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仍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并明确传出了一个信息:中国同时将叫停在建的煤化工项目,可以通过一个试点,发展和掌握煤制油的技术,但不大规模发展。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澄清时也表示,“对发展‘煤制油’,国家的态度基本上一直是发展和掌握技术,而不是大力发展,至少目前不会大力发展。”“对未经国家批准违规在建的煤制油项目,国家将立即叫停。”
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中国在南海成功钻探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这一发现让我国在后石油时代,除了继续发展非粮乙醇、生物质柴油等可持续发展的石油替代能源外,又多了一种很好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