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是一个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起飞以来,一直在以年均8%—9%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微观经济基础看起来比较薄弱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何以如此持续地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本土企业,而是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撑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但对外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的稳定性就越差,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大;政府依靠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用也在趋于减弱。扩张政策作用的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公众行为正处于大量负债期,随着房产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教育等费用的增加,这种排浪式的负债阶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大量的国有企业缺乏发现市场的能力,微观企业投资不旺。在企业投资不旺情况下的政府投资是迫不得已的。要连续地维持这样的增长,必须要持续地搞基础投资,这种“雪球效应”是很危险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证这一重大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做到:
第一、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和传统的发展观,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大了,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结构恶化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第二、必须完善核算体系
现行GDP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是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完善GDP,需要逐步建立并全面实施绿色GDP的体系。目前,我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它在现有GDP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因而是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
第三、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业“短板”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设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此外,还要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地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五、必须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第六、必须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近期来看,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长远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