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政策转向产能淘汰标准更弦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11月29日向记者表示,未来,将不会单纯地把高炉容积作为淘汰落后的标准,而是将强化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还将推进钢铁企业区域性重组和产能指标交易。
一家钢铁行业的央企高层认为,此举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地方政府所接受,同时会使钢厂重视环保,避免钢铁行业陷入“越淘汰,产能越多”的怪圈。
或不再以高炉大小论成败
徐文立表示,继4月份公布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后,目前工信部正在进行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申报工作,名单将在年底前公布。明年上半年公布第三批企业名单。
目前,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长富在2013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表示,预计全年粗钢总产量为7.83亿吨,而实际结果可能还要高。产量增长的同时,钢材价格却在下跌。张长富称,现在钢材价格平均每吨为3462元,比去年下降340元。
徐文立表示,每一次单纯地提高炉容标准的话,都会带来新一轮产能扩张,之前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工信部和发改委、钢铁工业协会沟通过,大家都是认可这一点。
“从未来的‘十三五’来看,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将不会把高炉大小作为淘汰落后的标准。”徐文立说。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仍旧提出来把淘汰高炉的标准提升至500立方米,甚至是1000立方米。
河北省一家钢厂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很多钢厂都是淘汰小的高炉,上大高炉。钢铁企业目前资金比较困难。淘汰了小的,未必有实力再去上大高炉。现在地方政府规定上大高炉只能上1500立方米的,这最少需要8亿元。
此前有一家钢厂因为按照规定淘汰小高炉之后,准备上大高炉之时,银行不再贷款,钢厂差点关张。
“以高炉大小为标准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未来还是要强化节能环保、安全、社会责任等标准来替代高炉大小的这个标准。”徐文立说。
徐文立坦言,以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面临着怎么操作实施的问题,怎么监管、怎么检查,工信部也在研究。
攀钢一位业务经理向记者表示,他这次来北方就是来看河北淘汰落后的效果和力度的,“我认为初期淘汰一些产能会比较容易,未来会变难,还是依靠节能环保的标准去淘汰落后产能比较好。既能作为淘汰落后的标准,还能改善环境。”
重点转向区域性重组
徐文立称:“目前推进兼并重组的工作不太有力,集中度不升反降。对于重组,我们工信部一个部门也推不动,涉及地方政府的利益,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区域性重组上。”
“比如说,河北某个地区可以搞联合重组,相对来说好实施一些,几家分散的企业可以集中成一两家,地方政府也愿意。”徐文立说。
2013年11月21日,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其中,首次明确了山东钢铁产业今后的发展格局,未来山东将组建六大钢铁集团。
在这一计划中,山东省首次明确提出,将组建形成山东钢铁、齐鑫钢铁、潍坊钢铁、邹平钢铁、鲁中钢铁、临沂钢铁六大钢铁集团,并支持山钢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集团公司”,从而形成“1+5”的钢铁产业格局。
有业内人士表示,搞区域性重组,地方政府还是有动力的,毕竟税收等实惠的东西还是留在了当地政府手里。搞跨区域重组,地方政府肯定没这么高的积极性。
徐文立称,像山东、河北这些地区,都是要以减量为前提,按照减量的要求去实施重组。对于跨区域重组,工信部也是支持的,但企业、当地政府目前没积极性,政府再做努力也没用。
无论是《钢铁行业振兴规划》,还是《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其他的国家产业政策,均要求钢铁行业提高集中度,实施跨区域重组。国家希望支持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3至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至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有专家称,目前国内钢铁行业鲜有跨区域重组的成功案例,究其本源,政府的GDP考核体制和财税制度是阻碍跨区域重组的两大拦路虎。钢铁企业,除了贡献大量GDP,还给地方政府带来大量税收。
推行产能指标交易
徐文立表示,未来将会推行产能指标交易。应该会有相关制度出台,工信部为此已经开了好几次协调会。
此前,重钢曾经到河北谈过此事,想购买200至300万吨的产能指标。因为重钢没有新建产能的指标,重庆要求重钢到别的地方找产能指标。
“重钢非常迫切,需要到外地找点指标。但主要问题在于买卖双方要有共识,卖指标的企业需要把后顾之忧解决掉,买指标的企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指标。”徐文立称。
一位不愿具名的钢企中层说,产能指标交易其实很好,尤其对于河北省来说,相当于化解了一部分过剩产能,减轻了河北的压力。就看河北省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代价出售其产能指标。对于其他地区的钢厂来说,在规模上可以获得扩大的机会,新上的产能肯定是较为先进的。
早在2011年,就有专家表示,希望建立钢铁行业的产能指标交易市场。
徐文立认为,产能指标交易还是要在存量里调整,列入淘汰目标的产能不能交易。要遏制钢铁产能盲目扩张,要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化解产能过剩,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很难,要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