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电荒引发能源业再思考

2016-12-28 09:05栏目:环保
TAG:

在经济强势增长、居民消费用电快速增长、农网改造后同网同价导致农村用电量增长、电源结构不合理、电力供需失衡等原因造成电荒这一事实面前,各种数据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事实:空调是导致电荒的重要原因。

  据上海市电力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今年电力尖峰负荷已达1600万千瓦,其中空调用电负荷猛增到800多万千瓦,占全市用电负荷近一半,比去年增加100多万千瓦,上海用电负荷缺口达630万千瓦。

  不仅是上海,全国其它省市用于空调降温的设备用电都已达到每日用电尖峰负荷的40%以上。专家认为,空调用电是造成各地区目前用电量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且因持续高温,空调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从而导致用电负荷居高不下。

  这让人们去思考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空调必需用电吗?

  均衡发展电力与燃气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顾问朱成章在谈到如何解决电荒时提出了“能源替换”的建议。朱成章认为,从能源合理利用方面而言,有天然气的地方应当直接利用天然气降温、采暖。大力发展燃气空调正是缓解这一矛盾的良方。

  北京市燃气集团总工程师李雅兰也提出了与朱成章相同的观点。她表示,均衡发展电力与燃气刻不容缓。李雅兰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北京市,一方面,煤改气工程使得燃气管网大量增加;而另一方面,天然气的使用只在冬天的4个月时间,冬季与夏季的用气量比值是1∶6。也就是说,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用户的终端设备都是为这个最高负荷准备的。

  燃气空调削峰填谷

  据悉,我国现在80%多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在火力发电约30%转换效率的情况下,获得电能的代价是巨大的,约70%的一次能源要浪费掉,而火力发电使用的燃煤又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因素。

  因此,部分专家认为,采用燃气空调替换电空调,既可以填补夏季天然气利用的低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夏季电力高峰的出现,从而起到环保、节能、优化能源结构的三重效果。

  日本在其经济腾飞时期的上世纪60年代末,就意识到燃气空调有削减夏季高峰电力、填补夏季低谷燃气的益处,所以从政府到民间一致推动燃气空调的发展。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燃气空调就占据了日本中央空调市场的85%左右,至今仍保持这一比例。

  记者两年前在韩国旅游时也发现,韩国在研究了日本经验之后也推动了燃气空调的生产与应用,如今,其燃气空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比日本还高。

  美国由于早期电力基础设施雄厚,加之20世纪70年代政府对于天然气储量抱有悲观态度,燃气空调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受到了制约。在1998年以前,燃气空调市场份额不足1%。现在,长期制约燃气空调发展的恶果逐渐显现。1999年7月,因连续高温导致空调用电剧增,纽约地区14个电网中有6个陷于瘫痪,数十座城市拉闸限电。从此以后,美国政府才开始推广燃气空调。仅1年时间,美国中央空调销售市场中燃气空调的份额提高到了7%。

  中国能否借鉴这些经验,不必再走弯路?

  电力投资矛盾凸显

  同济大学的龙惟定教授近日谈道:在发展中国家,空气调节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需求之一,但由于空调使用的季节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形成了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用电模式已与纽约、东京和我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相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用电峰谷差的拉大。但这种接轨并不值得庆幸和骄傲。中国似乎正在重蹈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覆辙:需求增长——电力紧张——增加电力供应——电力结构性过剩——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电力紧张,成为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为满足高峰负荷而投资建设电厂,在夏热冬冷地区,每年空调(供冷)需求只有1000—2000小时,设备利用率很低。空调作为一种高端能源消费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基础设施,应该配置优质资源。用天然气作空调能源是合理的选择。

  电力行业内部的权威人士近日也发表观点:面对当前的电力危机,滥建电厂绝对会引来恶果,煤炭、土地、运力等资源承载不起,环境排放容量也承载不起。

  一边是电力频频告急,一边是电力系统的大投资、低效率、重污染,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日前,一家电力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煤炭发电的污染问题来说,如果国家发改委把脱硫的费用纳入电价之中,电厂当然很愿意脱硫,因为他们自己最清楚燃煤发电确实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只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电厂是否脱硫,但很在意电价的上涨。这次国家发改委在严重的电力危机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扩建电厂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灾难,而是加大电厂建设的投资。

  中国能源网的一位人士近日发表观点说,导致当前电厂投资过热的原因,不仅是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更重要的缺陷还是在于体制。投资电厂的人大都用国家的钱,只要立项通过,就可以得到国家投资、银行贷款,项目运作大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至于电厂建起来以后能否产生效益、银行贷款能否还得上,没多少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反正那是国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