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金周见闻:高速免费百态生,舒心企盼处
201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这个中秋连着“十一”的假日,联接和诞生了许多“之最”和“第一”:这是“史上最长的黄金周”;这是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优惠政策的第一次实践,诞生了一个最热门词汇“高速免费”;诞生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称谓“秋运”;产生了全国范围的大堵车现象,堵车成为“黄金周”里微博网友的“主题词”;“黄金周”首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超过“春运”首日客流量,创下全国铁路单日旅客发送历史新高。这些“之最”和“第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现象将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长久思考。
从9月30日开始,新华网记者从北京出发,分赴安徽宿州、山东泰山、辽宁沈阳、湖北武汉等地,在涌动的车流和人潮中分享着“高速免费”带来的福利,体验着舟车劳顿,也记录下点点滴滴的见闻,传达出人们对平安出行、便捷舒适出行的渴望。
9月30日凌晨,京哈(G1)高速公路辽宁绥中段因事故排起“车龙”,这是5时30分左右拍摄的堵车情况。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摄
记者杨理光自驾车京哈高速公路见闻
【记者杨理光京哈高速公路沈阳报道】9月29日22时30分,记者从北京出发,准备自驾车经过京哈高速公路前往辽宁沈阳。
香河收费站服务区:车主停车等候免费时刻到来
29日23时左右,在香河收费站服务区,记者看到许多车主停车休息。停车一问方知,不少人在等候30日0点免费时刻的到来。
车主程先生:没想到夜间出行,车一点都不比白天少
在服务区临时简易公厕内,记者与车主程先生攀谈了起来。程先生说,一家人自驾车前往沈阳游玩,为了避开白天的车流高峰,特意选择夜间出行,“没想到这会儿的车一点都不比白天少。”
23时55分左右,车主们纷纷发动车辆,缓缓驶出服务区,准备通过收费站。30日0时3分,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在疏导车辆。由于免费通行只需直接交卡领卡,车辆通过速度很快。行驶的车辆以家用小轿车为主,北京牌照车辆是“主力军”,周边省份的晋、冀、津牌照也较多,辽、吉等东北地区牌照也不时驶过。
大货车驾驶员小陈:遇事故,将车熄火打“持久战”
3时30分左右进入辽宁省,绥中路段出现堵车,3条车道和紧急停车带上都排起长龙,许久没有挪动。大货车驾驶员小陈将车熄火、关闭灯光,做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十有八九是事故,一时半会儿清理不完,你们也都趁机休息会儿吧。”小陈说。
秋夜的气温低至9度,熄火的车内很快就有凉意袭来,焦急等待的车主们在车外跺脚取暖。2个小时后,车辆终于开始缓缓移动。往前行进了几公里后,记者看到,原来是一起4车相撞事故造成堵车,路上还散落着大量零件、碎片和玻璃,破损车辆正在被清障车辆拖走。
记者视线:一遇事故,就形成长达几公里车龙
没过多久,记者又看到相隔不远的另外两起事故:约7、8辆车在最内侧车道连环追尾,4辆车在一处匝道附近发生刮蹭事故,均导致局部拥堵和减速。离开这两起事故现场,记者发现对向的道路又发生了一起事故,排起了长达几公里的车龙。
微博大观:同路网友“晒”见闻
记者用手机微博客户端搜索“附近的微博”,找到许多同路网友发布的实用信息,有的通报事故情况和堵车原因,有的拍下沿途风景,更多的是写下路上的心情。网友“1018王晓磊”说:“中秋,高速大堵车,和家人在车里听歌,吃月饼,看日出,哪里有家人,哪里便是家。”
9月30日凌晨,京哈(G1)高速公路辽宁绥中段因事故排起“车龙”,这是5时20分左右拍摄的网友微博。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摄
记者姚斯彦乘车京港澳高速公路见闻
【记者姚斯彦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报道】10月29日下午,记者乘坐一辆5座越野车从北京通过京港澳高速公路前往武汉。一路走来,记者了解到,沿途收费站、休息站都预置了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为出行者提供方便和温暖。
高速公路休息区:安全员引导车辆驶到规定区域
29日23时,记者一行抵达距豫鄂省界收费站60公里左右的信阳休息区。休息区内停留的大车、小车各占一半。陆续有前来的小客车在安全员引导下驶到规定区域,在停车线内整齐停放。休息区超市内有各类小食品销售。休息椅上坐满了人,聊天、打电话、用移动设备看电影。
高速公路公司:全员上岗,分班执勤
30日0时10分,记者乘坐的车辆到达豫鄂省界收费站,只见12个收费通道全部开放,大、小客车分道通行,秩序井然。记者看到有车主从车窗向收费站工作人员递了100元,立即被退回。在豫鄂省界收费站值班的刘经理说,黄金周期间,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分班执勤。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前制定的路政、交警、收费站、消防人员的联动机制将迅速发挥作用。
30日凌晨2时7分,记者通过府河收费站,进入武汉市区。一轮皓月当空,路旁住宅楼零星亮着灯光,仿佛在等待远方的亲人回家。
记者陶叶乘京杭高铁见闻
【记者陶叶安徽宿州报道】9月30日,记者乘坐G43次从北京开往杭州的高铁,准备在宿州下车,回家与父母同过中秋节。
上了火车后,和记者比邻而座一对夫妻正巧是记者的老乡,他们也打算在宿州东站下车。记者和他们聊了起来。
年轻夫妻:开车不如坐高铁
“我和小文已经在北京安了家,也买了车。本想开车回老家,但考虑到可能会堵车,不如坐高铁,3个多小时就能到家了。”小杨告诉记者:“好多朋友也和我们一样不敢开车,只有一个朋友坚持要开车回去,我们跟他开玩笑说不要忘了带‘堵车三宝’——便携式尿袋、充电器和健身器材。”
乘客:算经济账高铁方便划算
坐在走道另一侧的乘客王先生听记者和小文夫妇聊得热闹,也凑过来插话:“其实真要算的话,开车回家的汽油钱也不比火车票便宜”,王先生扳着手指头算起了帐:“从北京到宿州东站的高铁二等车票是340元,只需3个小时。我开车的话最快也要7、8个小时,汽油钱700元可能都不够。如果坐飞机的话机票打折也要800多元,还得从合肥中转。这么一比,高铁真是太方便划算了。”
心声:惠民政策需配套
闲聊中,时间过得很快,记者乘坐的高铁抵达了宿州东站。宿州东站离市区较远,记者和小文夫妇一起来到公交车站台等待开往市区的公交车。站牌上显示,通往市区的公交车只有一条线路,这就意味着下车后还要再倒一次车才能到家。附近始终没有出租车经过,只有几辆“黑车”孤零零地停在路边。
“政府的惠民政策很好,但还需要一些配套政策,”小文对记者说,“比如,如何让车辆有秩序通行,公路不拥堵,如何多设置一些公交线路等等。让老百姓在选择‘低碳’出行时更加方便。”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记者拿出手机刷微博,看到网友“迎接新的生活” 的微博说:“京开高速,三环到五环之间四起追尾,路上堵成了停车场。真心佩服坐高铁出行的人们,你们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