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缘廊桥》首映式在京举行
百座望穿世纪的古老廊桥 两岸刻骨铭心的传奇情缘
现场嘉宾共同按下电影首映启动按钮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之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流变”的特点,它的保护与传承尤其迫在眉睫。
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新媒体中心、北京中经新媒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浙江泰嘉影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尼影业等倾力合作;中国科学院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全程技术支持;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中共庆元县委、县政府全力协助拍摄的电影《情缘廊桥》首映式于8月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情缘廊桥》是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故事片,影片全景式展现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影片在具有江南“西藏”美称的浙江庆元县全程拍摄。庆元位于浙江西南的浙闽交界处,全县面积1898平方公里,人口共20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6%。2004年,庆元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排序名列第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廊桥之都”和“香菇之源”。
庆元县境内如今仍完好地保存着10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其木拱廊桥营造工艺,在全国以至在国际上都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庆元廊桥发祥于唐宋,成熟于元,鼎盛于明,转型于清,具有数量最多、时间最早、质量最高的特点。在庆元,传统古桥梁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形式,都在这片山水间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因此,庆元素有“古桥博物馆”的美誉。
全国现存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古廊桥”,兰溪桥;全国现存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等,均深藏于庆元。2005年9月,庆元后坑木拱廊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8年1月,庆元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2008年6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庆元牵头开展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
在庆元,廊桥不仅仅是路的延伸,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庆元先民希望通过在村庄的水尾建桥,改变命运和前途,于是便有了桥的文化和风俗 :金榜题名,造廊桥,称为进士桥;女儿出嫁,造廊桥,称为鹊桥;升官进爵,造廊桥,称为官桥;祈求风调雨顺,造廊桥,称为蒙雨桥;为纪念战争英雄,造廊桥,称为红军桥等等。每一座桥都有传说,每一座桥都不乏故事。桥的历史、桥的传奇,不仅穿梭在庆元几千年的乡土文化中,庆元人更相信,他们的廊桥,通山、通水、通灵!
《情缘廊桥》集合了全国一流的电影创作团队,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廊桥上、近70年两代人的传奇爱情故事。影片摄制组以罕见的廊桥群遗迹为载体,融入浪漫时尚的爱情故事,融入了那里的最原生态的山水,最梦幻的古廊桥,最神奇的百山祖,最悠久的进士村,最原始的古村落,最醇厚的菇香……以引人入胜的电影艺术展示丽水和庆元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使非遗文化的普及和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电影采用数字放映形式,覆盖全国院线共计200余家:中影星美、广东金逸、浙江时代、浙江星光、浙江雁荡、上海联和所属宁波院线等,将从2013年8月9日开始,在全国影院隆重上映。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在接受采访
首映式举行之前,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接受了诸多媒体的联合采访。他说:“作为电影《情缘廊桥》的出品方,《中国经济周刊》将始终秉承媒体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他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护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参与拍摄电影是《中国经济周刊》进军新媒体领域的全新尝试。影片的成功上映,必将进一步推动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庆元廊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