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普京拿过四级木匠证书

2016-12-28 00:46栏目:文教
TAG:

 一直以来,人们看到的多是领导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风采,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手工制作的家具一亮相,就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李瑞环,用劈柴做家具

  2013年11月28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广州艺术博物馆。7天前,“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珍品特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李瑞环亲手制作的17件家具正是这个展览的一大亮点。据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介绍,直到十几年前,李瑞环都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家里还在使用这些家具。1999年,中国紫檀博物馆开馆时,李瑞环将这批家具捐赠了出来。记者了解到,首批捐赠的家具共20余件,这次展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博物馆为李瑞环的这组家具开辟了一个独立的展区。1张双人床、2个床头柜、4个双门书柜、1张书桌、1把椅子、2个单人沙发和1张小茶几,展区正中间还放着1张八仙桌及4把方凳,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家具,这里几乎都能见到。展厅里,一位男士连声感慨:“现在的家具,哪有图案拼得这么漂亮的?而且都是板装的,螺丝拧成的,等螺丝一松,就作废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1月19日,就在家具被送到广州展览的前两天,李瑞环还亲自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的中国紫檀博物馆,一边观赏自己的作品,一边向在场的人讲述当年制作家具的有趣经历。这些透着浓浓历史气息的老家具,承载着他对往昔的回忆。

  1934年9月,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2001年撤县设区)霍各庄镇陈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曾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干过许多农活。“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后来,李瑞环成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在我国传统木工技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放大样”,即在制作复杂物件时,先将图纸上的小样等比例放大,绘制到一张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上,再依葫芦画瓢干活。因为费时、占地,李瑞环请教了不少人,希望能在工作中规避掉“放大样”这个环节。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掌握三角、几何、代数这些数学知识,就有可能推算出来。于是,从1958年起,李瑞环利用业余时间,到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相关知识。

  那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个重活儿、急活儿,要求务必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当时,李瑞环是突击队队长,他知道没时间找大片空地“放大样”了,硬是研究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任务。木工行内向来有“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的俗语,从此大家管李瑞环叫“青年鲁班”。在做木工的十几年里,李瑞环研究出100多项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65年,李瑞环出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其间,他参与了沙发的设计:改进靠背设计,使它靠起来更舒适;并通过对支撑腿的改造,令它放置更稳固;将扶手改为全木质,色调也相应变浅……

  1966年至1971年,李瑞环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苦难的岁月中,他重操旧业,用扫大街捡来的树杈和别人不要的劈柴做材料,手工拼接成沙发、餐桌、凳子、写字台等26件家具。有时候,仅一件就得用800余块劈柴。这一时期,李瑞环做的家具主要由深浅两色木料拼接成菱形花纹,远远看去如同手工绘制般工整,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才会发现拼接时留下的微小缝隙,但用手摸上去非常光滑,完全没有痕迹。

  “文革”结束后,李瑞环重返建筑行业,并于上世纪80年代调任天津市市长。当了领导,他也没有丢下木工手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家具,只是风格和原来的有了明显区别:以常见的杂木为主料,水曲柳贴面,再涂上自己调制的红褐色漆;设计上也更接近现代家具的简洁明快。

  李瑞环曾以《木匠》为题做了一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木工的理解和感情:

  “工人握锤把,农民扶犁耙。学生用桌椅,商店要台架。衣食住行用,样样不离他。负箱携具千万家,甘霖播撒满天下。”

  “锛凿刨锯斧,般般汗水煮。大材要做小,小料需贴补。弯曲刮平直,平直刻凹凸。终日不离屑和土,一生遭受千刀苦……”

  李长春,自制家具相伴四十年

  相比之下,知道李长春也会木工手艺的人并不多。11月27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东展厅西北角见到的一个衣柜和一个书柜就是由李长春亲手制作的,并曾陪伴了他近40年。

  衣柜高约1.6米,左侧镶有一面扇形梳妆镜,右侧是一面长方形的穿衣镜。镜子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显现了整体的设计感。柜体上的4个抽屉均匀分布在两面镜子下,梳妆镜下还设有一排储物格。储物格的两扇玻璃门上各有一只手绘喜鹊,它们昂首相对,立于蜡梅枝头,相映成趣,是整个衣柜的点睛之笔,为之增添了不少灵气,又包含了喜庆之意。衣柜的造型虽然有强烈的年代感,但因为经过了打磨,表面形成包浆(器物表面因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色泽依然鲜亮。紫檀博物馆办公室主管孙百珍向记者介绍说:“你现在看到的色泽,都是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家具到达博物馆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擦拭,并没有做过其他处理。”

  与衣柜相比,书柜的设计更加古朴自然,似乎在提醒人们做学问就是要朴实无华。约1.5米高的书柜共分4层,上3层是陈列层,配有玻璃拉门,最下一层设计成对开门,以免书籍受灰尘和湿气的影响。“八”字形的底座支架,有利于书柜在长期使用中能保持稳定。

  据孙百珍回忆,这两件家具是今年5月才成为紫檀博物馆“新成员”的。但若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68年,24岁的李长春进入辽宁省沈阳市开关厂做技术员,一干就是8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工厂考虑到职工生活困难,会定期把各地发来的包装箱作为劈柴分给大家烧火做饭。李长春舍不得全部烧掉,从中挑选了大一些的木料,自学制作家具。

  两件家具尽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抽屉、拉门依然活动自如。孙百珍说,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是榫(音同笋)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方式,主要特点是很少、甚至不用钉子。比如这个衣柜,就只在合页上使用了钉子。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家具都已经失去了这一传统特色。”在孙百珍看来,这正是此次展出的意义所在:“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个时代自制家具很普遍,这两件家具反映了时代特色。和馆里的大多数展品相比,它们没有使用名贵的木材,造型设计也不华丽,但体现了制作者对木工活儿的执着和热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一抹记忆,让现在的年轻人能更好地感受和继承。”

  家具展出后,李长春的家人曾到紫檀博物馆参观,并拍了照片带回去给他看。许多普通观众也慕名而来。在展厅里,记者就遇到一对来自浙江嘉兴的老夫妇。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当年结婚的时候就曾请木匠制作过同样风格的家具,如今再看到这组家具,感觉既熟悉又亲切:“做得真不错!不仅体现了手工艺的熟练,也体现了我们领导人勤劳的品格。”

  李岚清,篆刻记录生活趣事

  李岚清的篆刻技术是他从晚年才开始学习的。

  2003年,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退下来。他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了8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篆刻,就是他健脑的独特途径。

  小时候,李岚清家的胡同口有一家刻字店。他每天都去看师傅们刻字,觉得非常有趣,就用修脚的刀子在普通石头上刻着玩。李岚清觉得,那就是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所有“功底”。退休后,71岁高龄的李岚清决定重拾年少时的兴趣,自学篆刻。这是个费神费力的活儿,还伤眼睛,所以他的夫人一开始并不赞同。李岚清于是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借助放大镜缓解眼睛的疲劳,同时把第一枚精心刻制的作品送给夫人。

  初学时,李岚清的好朋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曾经“警告”他:“学篆刻可得小心,是会上瘾的。”李岚清对此满怀信心:“我自认为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种痴迷上瘾的事儿,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没想到,这一学,他竟然真的陷了进去。“为了一方印,即使影响睡觉我也一定要刻完。有时候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坏了,还要冲她生气。”李岚清就像一个饿久了的人,如饥似渴地研究篆刻艺术,到2012年,他已刻了800多方印章。

  传统的印材如寿山石等价格较高,李岚清就找了不少新材料代替,如人造石、瓷、砖块、木头等。考虑到外形美观的问题,他别出心裁地将漆艺、点螺、擦漆、贴金等工艺技法加以利用,使制出的印章兼顾经济与美观。他还很注重篆刻形式的创新,总是试图刻一点别人不常刻的东西。有一回受人之托篆刻生肖印,他查阅印谱,发现大都是传统形态,于是就尝试将卡通画入印,并尽量使它“长”得可爱一点。

  李岚清篆刻的内容记录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亲历的历史事件,如“世行无息贷款,教育项目优先”、“三来一补,功不可没”;有对处世的体悟,如“乐道”、“圆融”、“诚信”;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如“过度包装”、“不合格”等;更多的是记录其生活趣事。

  一次,李岚清一家8口召开“家务会议”,选举“家务总裁”,结果他以7票之差落败。李岚清心里明白会落选,但没想到支持率会这么低。孙女说:“爷爷,如果让您当选,我们家恐怕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啃石头了。”夫人作为新当选的“家务总裁”对李岚清发话:“以后家里的事情,你没有发言权。”“失意”的李岚清埋头刻了一方“竞选失败”的印章来自我安慰,时不时看看,回想起投票的情景,总禁不住想笑。

  李岚清戏称自己是“为外国音乐家篆印第一人”。在谈到李叔同先生非常推崇贝多芬并称其为“乐圣”时,李岚清曾幽默地说:“李叔同先生的篆刻艺术那么高超,为什么不给他欣赏的‘乐圣’授印为证呢?现在,李叔同先生未进行的工作就由我斗胆代劳吧!”他刻了一枚“乐圣贝多芬”的印章后又想,既然贝多芬被称为“乐圣”,莫扎特似可称为“乐仙”,便又刻了“乐仙”和“莫扎特”两方印。他把“乐”字刻成乐谱架子的形状,把“仙”字巧妙地刻成了五线谱,“莫扎特”三个字则由音符和琴键构成。“我想把乐谱、谱架、音符、琴键都在字形中表现出来,是希望让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有意义,更有趣。”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李岚清用这20个字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他更想做的,是让更多人体味篆刻之美。他研究出许多篆刻的新材料和新技法,就是希望能把篆刻变成一项“大众艺术”,赋予印章更广泛的用途。“年轻人喜欢结婚交换戒指这一套西方文化,其实也可以增加点中国元素——交换印章;父母金婚、生日纪念,子女送他们一对印章,比什么礼品都好。还有,可以学习奥运会的‘中国印’,把篆刻用于商标、标志。”李岚清说:“让篆刻艺术跟进时代步伐,贴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李铁映,“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在女儿明鉴眼中,李铁映对瓷器的热爱与钻研,让他在退休后开始了一段与以往不同的人生。

  李铁映别号紫竹、玄石,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文情怀的领导人。他虽然是物理专业出身,但年轻时就对书画艺术创作情有独钟,对瓷器艺术更是痴迷。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出差在外时,总要挤出时间到当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多次深入景德镇的博物馆、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甚至作坊,与景德镇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研究探讨珐琅彩瓷的发掘与传承。他召集了一批从事珐琅彩瓷研究的专业人才,在景德镇建立了一个研究基地,对珐琅彩瓷的信息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又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对瓷用珐琅料的研制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从而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尝试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将石头、玻璃、石英等材料融合到陶瓷创作中,使作品的结构、颜色更合理、出色。

  因为热爱,李铁映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探索,时间一长,他在瓷器鉴赏方面也成了专家。紫砂是门综合艺术,集绘画、雕刻、泥塑、书法、工艺于一身。在行家眼里,一把紫砂壶不仅能体现形、色、声、味,还能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精、气、神、韵。有一次,李铁映在紫砂艺术家顾治培的工作室里见到了一把刚制造出的“争鸣壶”。壶的造型润和、圆滚,壶上停着一只活灵活现的知了,双眼明亮,薄薄的双翅似乎在振动。李铁映非常欣赏,竟脱口而出:“这把壶的主人,少说也该到知天命(50岁)之年了吧!”李铁映话音刚落,顾治培正好进入工作室,听到李铁映如此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段,就知道遇到了行家,立即讨要墨宝。李铁映挥毫写下“精、气、神”三个字,把两人在艺术上的共鸣全都包含其中。

  对于瓷器,李铁映不仅仅会鉴赏,还亲手设计、创新。相传,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号曼生)为溧阳县县令时,曾经从溧阳出发,经200里水路,到宜兴与紫砂艺人合作,创新了紫砂壶陶刻装饰,同时在壶款的设计上开创了许多新款,其中最为经典的款式被后人总结为“曼生十八式”。无独有偶,李铁映也曾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宜兴之间,与紫砂艺人探讨、研究,并与紫砂名家合作,精心设计、制作出几百款紫砂壶,再精挑细选其中的18款,定名为“铁映十八式紫砂”。其做法参照了古代经典壶款的造型创意,以冲茶品茗为主要功能,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与情趣,又将艺术创意融于生活之中。

  2004年,李铁映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一职,开始了专职“瓷器生涯”。置身于瓷器艺术中,他如痴如醉,逍遥自在,虽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收获更多。至今,他亲手制作的作品已有几千件。

  李铁映还擅长在瓷器的泥坯上刻书法作品。2006年,为了纪念父亲李维汉,李铁映精心挑选了瓶、樽、画筒等不同形状的15件德化窑瓷,在上面刻出父亲的出生年月、革命历程、历任职务以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用不大的篇幅,浓缩地记录下父亲光辉的一生。这组德化窑瓷,虽然形状不一,色彩不同,大小各异,但在这些文字的串联下,巧妙地融为了一个整体。

  在泥坯上刻字是无稿创作,要有很高的书法造诣,还要很好地理解及把握泥土的特质,才能够做到行云流水、动静相宜。李铁映的这组作品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刀的缓急来表现情感”,他从此被称为“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延伸阅读:

  李瑞环亲制家具在广州展出 包括文革时作品(图)

  “紫檀的奥秘—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珍品特展”21日起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其中,原全国政协李瑞环手工制作的家具成为展览亮点。

  该展览此前在美国亚特兰大、华盛顿、中国台北进行巡展,广州是巡展的第四站、也是国内首站。展览为期三个月,将持续到2014年2月28日。【详细】

  紫檀博物馆展出李长春自制家具 逾四十年开合自如

  近日,李长春同志的两件家具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展出。据悉,此次展览的两件家具为李长春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自制,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两件家具将会在博物馆永久收藏。【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12/09/c_125829609.htm
http://finance.china.com/fin/sx/201312/09/1044186.html
http://help.3g.163.com/0405/13/1209/16/9FLS85AQ0405002A.html
http://lohas.china.com.cn/2013-12/09/content_6521597.htm
http://lohas.china.com.cn/2013-12/09/content_6521591.htm
http://news.91.cn/xwpd/hyxw/369572.htm
http://rich.online.sh.cn/rich/gb/content/2013-12/09/content_6564152.htm
http://help.3g.163.com/0405/13/1209/14/9FLJLDP90405002A.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12/09/c_125829612.htm
http://finance.21cn.com/stock/cfgd/a/2013/1209/14/25434627.shtml
http://fashion.msn.com.cn/beauty/promoting/222402.shtml
http://help.3g.163.com/0405/13/1209/17/9FLVNO3R0405002A.html